“数一数二”的公益项目
2025-06-05 15:17:19
  • 0
  • 0
  • 0
  • 0

5月7日,在个人公众号推送了原创小文《无法模仿的公益项目》,引起一些业内人士和公益伙伴关注,有人说公益项目需要普及推广服务更多人,有人说坚持做唯一做别人不能模仿的公益项目,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里不去评说。

有公益伙伴提出想继续探讨如何做“无法模仿的公益项目”,这几天正好阅读了【美】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著的书《定位》,书中一些内容和观点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值得借鉴和学习。

《定位》书中谈到“心智”,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同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书中关于“心智”的说法应该引起公益伙伴注意,做好事情做好公益不仅要有“心”还要有“智”,靠一份热心是做不到“无法模仿的公益项目”,做好事情做好公益项目需要智力和智能支持和保障,只有具备了“心智”才能让公益事业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

该书中特别强调:任何在顾客(服务对象)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项目),终将从现实中消失。

拿现实社会来说每天都有开张、关闭的和企业和店铺,这其中也包括社会组织,轰轰烈烈地开张悄然无声地关闭,这一定是有多种原因,其中定位不准出现问题是不能摆脱的。

前几日一个朋友谈起他亲属开饭店不到二个月关闭的事情,问其过程知道朋友亲属看邻居在县里开了一个烧烤店听红火,自己筹资在附近也开了一家烧烤店,本来以为能够借光把自己烧烤店经营起来,其结果开张头几天还有人捧场后来一多月无人问津只能关闭损失了几十万元。

这个朋友亲属开烧烤店属于典型的跟风,看别人赚钱就跟着在后面干,没有任何自己特色,试想想在市场相对饱和购买力下降的现在这样的店铺不倒闭那才怪了。

笔者接触过一些社会组织问其擅长领域和关注重点,他们回答很是全面社会需要的就能做,老百姓有需求的就可以提供服务,问其机构有多少专职人员能做这么多事情,回答让人惊讶没有一个专职人员,这样有“心”无“智”的社会组织不是少数。

一位基层领导公开表态: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不需要社会组织来完成,我们需要的是补充完善和提高,特别愿意跟有专业技能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社会组织合作,我们喜欢一拍即合不是一厢情愿。

《定位》一书中写道: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未纳入顾客(服务对象)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

在顾客(服务对象)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社会组织)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唯一理由。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把关爱服务对象定位在穷人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她在爱中行走让社会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

2023年黑龙江省心康园精神康复救助基金会项目《绿蝴蝶在行动——让精神障碍人士的回家之路不再漫长》荣获“中华慈善奖”慈善项目奖,基金会发起人刘玉山、理事长孙龙慧是一对精英夫妇,他们上大学时一个学医一个学习管理,他们后来创建基金会把重点定位在为患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困难群体提供康复和帮扶服务,专业技术和精湛管理使基金会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现在他们的公益服务孵化领域已经延伸到河南、海南等地。

不论是德兰修女还是黑龙江心康园基金会他们把服务对象进行了精准定位,一个是穷人中穷人,一个是精障人士,他们做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众多服务领域中他们选择定位的是“数一数二”的项目,

如何做“数一数二”的项目,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花费了20多年时间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定位四步法,这个定位四步法虽然是面向企业、面向商业,对于当下社会组织应该有一些启发和借鉴。

定位四步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的对手的价值是什么”,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服务)方式已从顾客(服务对象)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服务对象)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社会组织)内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过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服务对象)的心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