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如果不是随外甥小孟去他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如果我没有把保温杯遗忘在苏建宝、郁佳花老两口家里,那么,后面这个故事我就不会知道。我不会知道,一位87岁的农村老太太,至今仍在用她孱弱的肩膀,顽强地支撑着一个家。
那天我准备返回到苏建宝、郁佳花老两口家取保温杯,小孟还担心我一个人找不到他们家,我告诉小孟这么多年在农村走惯了能看出来谁家富!谁家穷!
沿着大致方向很快找到了老两口家,他们家临街两扇大门用一根破旧鞋带系着,稍稍一碰就能进入院里,院里有些杂乱堆满了一些有用又无用的东西,看到有人进院散养的大公鸡叫了起来,郁佳花老人正在屋前苞米地里蹲着扒苞米,一个87岁老人在地里干活我本能地想过去帮她干点什么,她却喊让我拿个凳子过去陪她拉呱唠嗑就行。
那天老人蹲在地里一边扒倒伏的苞米,一边用她浓重的山东方言与我拉呱唠嗑。
郁佳花老人这辈子,像一本写满苦难却又不肯屈服的书,她一辈子生了五个孩子,三个不幸夭折,剩下的两个孩子一个残疾未婚前两年又遭遇车祸,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家里日常生活靠在城里的大女儿帮助,每个星期小孟他们回城里给她们母女来回捎东西。
1960年,19岁的郁佳花从山东日照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她说当时家里连煎饼都吃不上只能到东北找活路了,1963年结婚,没上过一天学,但她不认输:“我认字认人,在牡丹江走遍了,没丢过。”
老人很健谈但提及不幸她总会话锋一转,念叨起生活中的光亮,她说:不能仅说姑娘好,姑爷更好!儿子两年前出事那八个月花费30多万,肇事司机拿不出钱都是大女儿一家人拿钱看病治疗,大女儿的孩子在上海上班还往家里邮钱,现在儿子在姐姐家全是他姐夫在照顾,翻身、喂饭、接尿,啥活都干!俺这是摊着好闺女、好姑爷了!
如今老两口是村里的脱贫户,却从不敢停下劳作。“不敢停下来,不干活就会想起那些苦日子。”对她而言,忙碌是抵御悲伤的良药。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能为孩子分担一丝压力:“我能做一点,孩子就减轻一点。”
老人个头不高她的生活智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自己种菜,豆角、茄子除了自己吃,还送给市里孩子和帮助她的邻居,她总是说:都是好心人,不能忘了人家。
扒下的玉米棒子晾干后她请邻居帮忙到几公里外的柳树镇磨成玉米面,她说过去村里有磨坊现在村里人少了磨点米面也要到镇上去,家里没车自己也 不会开车只能让邻居帮忙捎到镇上。
她指着院里堆放着苞米杆子说这些都是邻居给的,她自个用手推车一车车推回来引火,光用苞米须子点不着。
苏建宝、郁佳花老两口身体都有病,老伴年轻时候累伤了现在多种疾病缠身走几步都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两顿饭做一顿饭要吃几天,老人说现在也吃不下什么,也不想吃什么,稀里糊涂的活着。
老人精细地计算着生活:家里三个人有一晌地租给别人中每年租金3000多元,低保金一个月1000多,他们自己只花400多,她从村里到牡丹江市里姑娘家可以多拿东西狠心坐16元的大客车,过去附近有火车站她为了省三元钱经常步行几公里到车站。
老人对乡村邻里间的温情无比眷恋,她说受不了城里的冷漠,去年冬天在市里住了四个月对门都不说话,回村可以唠嗑说话。
她信奉“交人交心,浇花浇根”,自家吃不了的粘苞米都送给别人,她把苞米杆子跟邻居换豆角杆,她说过去自己可以上山砍,现在岁数大了不能上山了,这种互助的情谊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撑: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事有人愿意帮。
老人现在一身病,气管、心脏、高血压都不好,心里有时候像着火说犯就犯,她说这是年轻时常年出苦力、只吃苞米粥落下的根,她虽然身体不好但依然骄傲于自己的能干:别看我人小,活可不少干。
老两口是山东人过去愿意喝苞米面粥,最近几年他们改吃大米绿豆粥,老人说喝苞面粥占个碗占个锅,吃不了多少怪麻烦的。
老人记忆力好,她告诉我老头属大龙,她是属兔的,大闺女属小龙,儿子是属猪的,老人与我逝世的母亲同岁,老人的大闺女与我同龄。
今年春天村里给她家里送来十五只扶贫鸡雏,她要的都是公鸡好伺弄,夏天两只死了现在院子里有十三只大公鸡,她说过几天天冷了把鸡杀了先冻上,她自己舍不得吃要留着过年送给帮助过他们的人。
望着屋前菜园里韭菜、大葱、菠菜、茼蒿、白菜、萝卜,老人说:种点菜不用花钱买,觉得自己还行!这句朴素的话是她生命的尊严。
与老人拉呱唠嗑她流露出岁月的沧桑与达观,“虎老了不咬人了!”她笑着说:这意思是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干活了,但她马上又念起一句老话:有母鸡有个仓,到百岁有个娘!只要她还在,这个家就还有个念想。
那天陪着老人蹲在地里扒了几十米苞米棒子,我心疼让老人站起来直直腰,老人说:这叫啥累?一边干活一边有人陪着唠嗑好着呢!
那天中午离开老人家,老人那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中:87岁的郁佳花老人,蹲在秋日的田野里,正一棵一棵地扒着苞米。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