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在哈尔滨某大型商场闲逛时又发现“爷爷”被踩在脚下广告,这个广告从商场一楼进门处一直延伸到商场里面,广告上写着爷爷不泡茶,广告箭头指向一家饮料,顾客可以一边踩着“爷爷”一边按照广告导引来到饮料柜台。
不知别人看到爷爷被踩脚下广告感觉如何?本人感觉非常不妥,去年哈尔滨地铁出现过某影星代言某白酒品牌广告在车厢地上被乘客任意踩踏的事情,当时本人写了一个自媒体小文引起关部门重视,不到二十四小时这个有损城市形象广告进行了整改,没有造成更大社会影响。
这次看到爷爷被踩广告内容白酒变成了饮料,投放地点地铁变成了商场,唯有爷爷被踩广告主角没有变,这里不禁感叹:在哈尔滨当爷爷真的不容易!当爷爷招惹谁了总是这样被踩在脚下!
去年推送爷爷被踩到脚下小文有网友开玩笑:为何把爷爷踩到脚下?为何不把奶奶踩到脚下?
也有网友表示不用那么较真,这些都是商家行为,踩不踩到脚下爷爷们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其实爷爷被踩脚下广告不是爷爷和奶奶的问题,也不是较真不较真的问题,这样的广告其实已经违背公序良俗,家庭伦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石,广告出现“踩长辈”等具有侮辱性、不尊重长辈的情节,已经严重伤害公众情感,已经违反《广告法》中“广告不得含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规定。
广告作为大众传播载体,需承担引导积极价值观的责任,涉及暴力、不尊重他人的内容可能对青少年特别是学龄前孩子产生不良示范,全社会尊老爱幼应该从点滴小事开始。
广告创作应根植于社会主流价值观,避免使用可能引发伦理争议的情节,尤其是涉及家庭关系、长辈晚辈等敏感话题时需以尊重和感恩为基调,品牌广告一旦触碰伦理红线,极易引发舆论争议,不当内容会直接影响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广告的核心目标是传递品牌价值与情感共鸣,而非通过猎奇或争议性内容博眼球,创意需以尊重为前提,伦理为底线,只有贴合社会公序良俗、传递正向价值观的广告,才能真正获得公众认可,实现品牌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这次“爷爷”被踩广告又出现在公共场所任由顾客踩踏,这在当地已经不是第一次将“爷爷”踩在脚下,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员重视,应该强化风险审核机制,广告策划阶段需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预判潜在争议,确保内容既创意又合规,艺术创作需兼顾社会责任。
李老师年近七十从事影像创作多年,他对爷爷被踩广告一事谈了自己看法,他认为:这一现象其实是反映出社会对尊重的认知缺失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尊重什么,怎样做才算是尊重没有搞清楚;现在感到人们很盲目,盲目的追求利益,盲目的拜金,除了利益和金钱其它的全不放在眼里,也就出现了类似“把爷爷踩在脚下”的诸多现象。
始作俑者没有意识到,就连把爷爷踩在脚下的年轻人也不以为然,这篇文章唤醒人们要懂得尊重,知道怎样做才是尊重,也要有敬畏,还要有是非善恶的判断。
希望不要再看到爷爷被踩脚下的广告,更不希望看到违背公序良俗的这样或那样广告出现,不管是谁被踩到脚下的滋味都不会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