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除了肇事车更要关注一下活着的家人
2025-04-10 07:39:53
  • 0
  • 0
  • 0
  • 0

前几日清明小长假有网友发来信息:小米SU7高速事故三名女孩离世,其中至少一人是独生子女,他希望笔者呼吁一下人们不要只关注小米肇事车辆更要关注一下活着的家人。

这位网友发信息时笔者正在浙江省出差,没有在第一时间写文章呼吁,除了出差时间、工作紧张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想蹭当时舆论热点,也不想在清明假日说哀伤这样事情,毕竟在一些国人那里哀伤还是有些不愿提到的话题。

今天4月9日,笔者出差回来想起那位网友发来的信息,呼吁人们不要只关注小米肇事车辆更要关注一下活着的家人,笔者认为这种呼吁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回顾一下小米SU7高速事故情况,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前该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

事故调查显示,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肇事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97km/h,此次事故造成车上三名女生死亡,她们均是准备参加第二天公务员考试。

这次事故发生后一些报道和读者把关注点聚焦在肇事车辆上,关于车辆电子技术应用、电池安全甚至车门把手都上了热搜,还有一些媒体根本不考虑遇难三个遇难女生亲属感受对一些情节进行详细血淋淋地描述,本文不想再现这些刺眼血淋淋的字眼,为了提示和预防这样事情发生挑选几句以作警示。

残骸中那块未被烧毁的学生证上清澈的笑容,三名大学生葬身火海,火舌吞没车身,三个年轻的生命在绝望中消逝;

女孩被烧焦,女生在火中煎熬一小时,消防员破窗时仍有呼吸,她眼睁睁看着同学死去,最后一刻该多痛;

后座女生在火中呼救承受不仅是70%体表烧伤的剧痛,目睹同伴死亡带来的心理创伤,相当于经历三次重度抑郁发作。

以上这些见诸网络血淋淋现场描述不知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还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文字均不易出现在文中也不应该做以详细描述,试想想如果三位遇难者父母和其他亲人看到这样描述会是什么样感受,这是无形中把咸盐撒在他们伤口上,让痛苦更加痛苦,让悲痛更加悲痛。

更有甚者将事故原因定罪在“开车玩手机”,有人还质疑“女生家长不悲伤”嘲讽“家长想要天价赔偿”,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制造这些莫须有的话题,他们目的是吸引眼球还是为了流量,如果是这样那真是伤天害理,拿别人痛苦当背书这可是缺德事情。

宋代苏轼的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每个人人生中几乎都会经历丧失与哀伤,人们常常低估它们可能带来的后果,笔者多年来接触失独家庭知道失去亲人特别是失去孩子的痛苦是难以逾越甚至是伴随终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平与刘新宪在合著《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一书中写道: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失去自己心爱的孩子,都是人生中最悲伤的、最悲痛的经历,这种惨之痛、之烈、之悲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如何面对至亲至爱的离世又该如何陪伴丧亲者,丧者走出失去亲人的心理伤痛需要接纳情绪、建立支持系统、调整生活方式,并通过时间和行动逐步恢复。‌

笔者经常接到全国各地失独父母求助信息,在简单问明情况后多是听对方诉说,跟他们说最多话是慢慢来,有些事情已经发生必须要面对,不能回避不能堵而是疏,让丧亲者把内心苦痛说出来不能长时间憋在心里,如果可能让他们与同命人建立联系,同命人之间沟通交流效果更好。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面对丧者人生中最悲伤、最悲痛的遭遇虽然不能像专业人士给予陪伴和疗愈,最起码做人起点和道德是不能给丧者伤口上撒盐让丧者痛上加痛,面对丧者突如其来的不幸普通人虽然不能出手相助也不能说三道四,把不幸者推向更深的深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